一、养心安神,健脑益智
心神强大,则反响活络,思维敏捷;心神不强大,简单为外物所惊扰,简单分神、分心,反响缓慢,乃至简单惊吓。要留意养心安神。一起脑为髓海,为奇恒之府,与人的精力即为活动,言语等功用有关。故清代医家汪昂在《本草备要》中说:“人之记忆,皆在脑中。”故需养心安神,健脑益智。
1、揉百会、四神聪各50~100次
方位:百会在在头部,当时发际正中直线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四神聪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共4个穴道。
办法:大拇指轻揉百会穴以及四神聪穴。每个穴道揉2~3分钟。留意:18个月内的小儿囟门未闭,最好选用掌摩法或掌揉法,办法宜轻柔。
效果:健脑益智。
2、搓手心劳宫穴
方位:掌心中,握拳屈指时中指指尖所对的当地。
办法:两手抓住儿童两边大鱼际,然后用两手大拇指替换从掌心向手指方向搓。搓50~100次。
效果:去心火,安神。儿童心火常有余,所以用搓劳宫穴往来不断心火,安神。
二、调度脾胃,升降有序
脾胃为后天之本,儿童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全赖脾胃功用。脾胃功用好,则吸收好,不需要补钙,补铁,弥补微量元素。由于吸收好啊,所有的需要的养分都吸收的足够了。一起,脾胃位居中焦,是人体上焦和下焦气机升降的纽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一升一降,使人体气机和谐。若是脾胃不好,则百病生焉。所以金·李东垣《脾胃论》中说:“上气缺乏,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皆由脾胃先虚,气不上行所造成的也。”
1、顺时针摩腹
方位:在腹部
办法:用手掌面或四指呈顺时针方向摩之,以悄悄带动皮下组织,乃至大肠蠕动为宜。50~60次/分钟,接连摩腹5~10分钟。
效果:顺时针摩腹可通便,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厘正按摩要术》:摩腹,用掌心团摩腹上,治伤乳食。
2、揉足三里
方位: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旁1横指。
办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用揉法在足三里穴重复揉,以足三里穴发生细微的酸胀痛苦为宜。约3~5分钟。
效果:补益脾胃,和胃化积,增强抵抗力、免疫力。
3、清补脾经
方位:脾经在拇指桡侧缘,指尖至指根成一线。
办法:将患儿拇指伸直,从拇指根到指尖,来回推之,称为清补脾经。接连操作3~5分钟,每分钟50~100次。
效果:温脾益气,补血生肌,和胃消食、增进胃口,化痰涎。用于饮食阻滞,脾胃不好引起的胃脘痞滞、吞酸纳呆、腹泻、吐逆等症。
4、下推七节骨
方位:在第4腰椎与尾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办法:用拇指桡旁边面或食、中指腹自上而下推,称推下七节骨。50~100次。
效果:泻热,导滞,通便。
三、补肾强志,调和阴阳
肾藏精,住人体的生长发育。故《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机体的发育成熟,都是由肾气所主。且肾藏志,即,人的志趣主要和肾中精气是否充盈有关。肾精充盈,志趣远大。肾精亏虚,志趣近小。
1、捏脊5~10次
方位:脊柱,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办法:双手用捏法沿着脊柱自下而上捏称捏脊,每捏三下将背脊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
效果:调度阴阳、理气和血、调度脏腑,强身健体。
2、搓足心涌泉穴
方位:足底,足趾蹠屈时(脚内扣时)呈凹陷处。
办法:两手抓住儿童脚部两边,然后用两手大拇指替换从足掌心向足指方向搓。搓50~100次。
效果:该穴道为足少阴经俞穴。有引火归源、清热降火、冷静安神,平肝熄风等效果。【兔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