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从何处来?
“霜”并不是从天上降下来,“霜”是地面的水气遇到冰冷气候凝结成的。霜冻在秋、冬、春三季都会出现。霜是接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在地面或近地面的物体上凝华而成的;而温度越低,空气密度就越大,比重也越大。跟着空气的流动,最冷、最重的空气就会往最低处流动,到达最低处(凹地)停留后,逐步积累凝华成霜,所以凹地就比一般当地简单形成霜,凹地的植物也就特别简单被霜打。 霜降节气一到,表示气候的气温发生了大幅度下降,相对的,我们的饮食起居和摄生调理,也要作出应对,以习惯节气的变化。
霜降节气含有气候渐冷、大地或将产生初霜的意思。霜降时节,冷空气南下,凉快的秋风已吹到花城广州。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我国北方到了霜降前后,夜里散热很快,温度会降到0摄氏度以下,出现雪霜。霜降时节,摄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人们的影响。
饮食摄生
霜降摄生首先要重视保暖,其非必须防秋燥,运动量可恰当加大。饮食保养方面,此刻宜平补,要注意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可多吃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玉蜀黍、萝卜、栗子、秋梨、百合、蜂蜜、淮山、奶白菜、牛肉、鸡肉、泥鳅等都不错。
中医专家指出,防秋燥、防秋郁、防寒是霜降期间的健康防护重点。秋燥表现为口干、唇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因而应多吃芝麻、蜂蜜、银耳、青菜、苹果、香蕉等滋阴润燥食物。晚秋时节的肃杀现象简单引人忧思,使人毅力低沉、郁闷。应恰当多吃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羊肉和豆类等;还要恰当参与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歌舞、登山等团体活动。另外,这个季节不是人人适合“秋冻”。对抵抗力差的老年人,应及时重视气候,按时增减衣服,避免湿邪、寒邪侵略,导致生病。
艾灸摄生
艾灸方面,御寒保暖,以护肠胃,是重点。
霜降之时,气温渐低,人体的植物神经易遭到冰冷影响,致使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则遭到影响,引发功用紊乱;而在寒凉的气候状况下,人体推陈出新增强,热量耗费增多,胃液及各种消化液排泄增多,食欲改善,食量增加。因而,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保护肠胃。日常起居要做到早睡早起,夜里入眠时盖好被子,特别要注意腹部保暖。外出时,要根据气候变化,合理穿衣,避免身体被寒气所伤,也要避免热感冒。确保充足的睡眠,不要操劳过度,顺应“春困秋乏”的生理特点。
经过艾灸对经络穴道的温热性影响,能够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御寒保暖意图。具体穴道选择如下:
利用纯阳艾火长时刻温灸四大摄生要穴,具有补益肾气,健脾和胃,促进脾、肾运化的效果。抚养一身正气,使正气不停,脾土肥美,肾水充盈。土沃、水盈、气足便能成长万物,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自然会健康长寿了。
1、关元穴
又叫丹田,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处。关元穴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
主调:各种妇科病、泌尿系统疾病、胃肠系统疾病、各种疝气、浮肿、中风脱证、一切虚劳损害、四肢厥冷等。
2、命门穴
又叫精宫,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其气与肾通,是生命之根本,是保护生命的门户。
主治:五劳七伤、虚损腰痛、尿频、遗尿、阳痿、早泄及各种虚寒病症。
3、中脘穴
主调一切胃肠病症,虚劳百损,四肢乏力等症侯。
4、足三里穴
在外膝眼下三寸一横指处。具有补益脾胃、谐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成效,是摄生保健的要穴。
操作方法:艾条悬灸每穴15分钟左右,运用艾灸用具的话艾灸时刻恰当延伸一倍。霜降期间能够每天一次或隔日一次,主要看体质和病况,尽量坚持一个阶段,也就是10次左右。艾灸除了有医治效果外,还有保健的效果,霜降艾灸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容光焕发。深秋之时,气候比较寒凉,恰当的运动训练对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运动中,人的体温调理机制处于紧张状态,有助于提高肌体对外部环境的习惯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统功用,为入冬做好预备。
心情管理
霜降摄生:容光焕发,不要悲秋
霜降时节,秋风秋雨,花木凋谢,自然界一片萧条之景,在人的心中简单产生悲秋、苍凉之感,许多负面心情就会接踵而来。因而,霜降时节仍需重视保养好精神。人们常说“心无其心,百病不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培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观向上、开朗豁达的心态。保养好肺气,调整好精神,尽量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远离悲秋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