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出门旅行,途中投宿在一个旅馆,睡至半夜,哮喘的老毛病又发作了。他靠在床上,依然感到呼吸困难、胸部憋闷。黑暗中,他摸索了好一阵子才找到窗户。可是,任凭他怎么使劲也无法将窗子打开。情急之下,他只得挥拳把窗子的玻璃击碎。顿时,一股新鲜空气迎面扑来。他探身对着被击碎的窗口深深地吸了几口,哮喘明显减轻。于是他又摸索着回床躺下,不一会儿就安然入眠。第二天早晨醒来,他想起夜间发生的事情,赶忙查看到底是哪一扇窗子被自己打破。奇怪的是,所有的窗户玻璃均完好无损。原来,被打破的竟是墙上那面挂钟的玻璃。
这个人的哮喘发作是事实,打破挂钟玻璃后,哮喘发作被控制了也是事实。而“治”好他哮喘的那“一股清爽的新鲜空气”却并不存在。这种“想当然”就是心理上的暗示。确切地说,这种情况应称为自我暗示。
暗示现象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形式,简单地讲就是“人云亦云” ,缺乏主见。催眠疗法就是基于这个原理。某些“大师”也是抓住并运用这种现象来显示其“治病”的效果。
其实,催眠状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比如,当一个人全神贯注于某一活动时,精神高度集中,以致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这就属于催眠的一种形式。这种状态也常出现于狂热的宗教活动中。
催眠术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功夫,母亲轻轻地摇晃婴儿,不断地哼唱轻柔而单调的旋律,就是对婴儿施行催眠术。
跟普通睡眠不同的是,起治疗作用的催眠术并不是使被催眠者入睡,而是使他们的意识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处于这种意识状态下的被催眠者对催眠师的话失去了判断能力,达到“言听计从”的程度,只有这样,被催眠者才能接受催眠师的暗示,使病症减轻或者消失。
催眠术自古以来就被用于治疗疾病,减轻痛苦。人类社会先有巫后有医,巫师也经常运用催眠术的技巧来消除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跳大神之所以能“治病”,道理就在于此。早在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和古埃及的医生就广泛运用了这种技术。18世纪,维也纳的医生麦斯默创造了一种轰动欧洲的“磁气”疗法,让铁里的“磁气”通过病人的身体治愈了许许多多病人。后来才知道,那根本不是什么“ 磁气”的作用,而是心理暗示的效果。
由此看来,心理暗示可作为“治病”的途径,尤其针对那些由于心理暗示作用而产生的疾病或症状。
举一个例子:平时,任何人都敢站在桌子上,丝毫不感到害怕。但是,同样宽的一块厚木板很牢靠地搭在山涧之上,下面是万丈深渊,敢站在上面的人恐怕就寥寥无几了。大多数人在还没迈上木板就感到头晕眼花、呼吸急促、心跳加速、浑身颤抖、两腿发软。此时此刻,恐惧者的机体状况明显地不正常,也就是“得了病”。这种“病”是自我暗示的结果,是自己吓唬自己造成的。
临床各科都可见到不少由于心理暗示作用而造成的躯体症状,暗示作用还可以使不少病人体验到严重程度远远超过实际所患疾病的症状。这些病人无疑都是暗示治疗的最佳人选,并可由此产生戏剧性的“ 疗效”。